10月11日上午,物理学院2024级本科7班与2025级本科7班来到位于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观测站位于燕山山脉腹地,这里群山环抱,环境静谧,且光污染较少,有利于观测任务的进行。

一.参观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经过短暂的休整,下午1点,同学们在观测站李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之一--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由反射施密特改正板MA、球面主镜MB、焦面(放置4000根光纤,理论可同时获得4000个星体的光谱)构成,整体光路60米。作为世界上首个获取光谱超千万量级的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具有视场大、口径大、范围广、效率高等特点。在建造过程中,我国科学家应用薄镜面主动光学加拼接镜面主动光学技术,使其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大口径兼大视场光学望远镜的世界之最。

二.参观2.16米光学望远镜
接下来,观测站的柳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2.16米光学望远镜。2.16米光学望远镜由我国自行研制,是曾经远东地区最大的光学望远镜,也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的望远镜。它培养了几代中国实测天体物理学家,在中国天文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参观1.26米红外望远镜和北京大学60cm望远镜
随后,在柳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1.26米红外望远镜和北京大学60cm望远镜,这两台望远镜分别由广州大学和北京大学与兴隆观测站共建,彰显了兴隆观测站作为教学示范基地的重要作用。

四.参观中心楼展厅
在参观完望远镜之后,柳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位于中心楼的展厅。在这里,同学们了解了中国天文台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情况,领略了兴隆观测站的全貌和主要望远镜的构造,同学们还在柳老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了星图并体验了如何寻找星图之间的细微差别,在实践中认识了天文工作者的基本工作。


五.聆听讲座
(注:由于天气原因,原计划的观星活动临时改为讲座)
晚上6点30,同学们来到中心楼聆听观测站的老师带来的讲座。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兴隆观测站的基本情况,包括观测站的地理位置、建造历程、主要观测设备、科研方向等,并介绍了司天工程的相关信息以及观测站未来的建设方向。在讲述中,同学们了解了兴隆观测站的前世今生,更对它的未来充满期待。

至此,本次学习交流活动圆满结束。在本次活动中,同学们了解了天文观测任务的基本信息和天文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也对天文学相关研究领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一位同学表示,此次活动令他受益匪浅,不仅大型天文观测设备令他难以忘怀,而且前辈们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笃行不辍的治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也深深打动了他。相信本次活动将会激励同学们在未来以更饱满的热情在学习、科研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图文:吴茂雨、晏祖